10月23日,中科院院士吴宏鑫受邀担任我校名誉校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授,并为我校两校区青年学子开展讲座,面对面畅谈科学梦想、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关系。《楚天都市报》进行了专访,对话吴宏鑫院士,报道如下:
楚天都市报记者肖杨 通讯员张利 曹明
对话人物
吴宏鑫,中国科学院院士,1939年生于江苏丹徒,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控制理论及其应用专业。现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,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资深技术顾问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。
对话背景
10月23日,吴宏鑫院士受聘担任yd2333云顶电子游戏名誉校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特聘教授。当天下午,吴宏鑫给该校千余名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——《人生的一点体会》,探讨人工智能、航天技术与国家科技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奇妙关系。讲座结束后,吴宏鑫院士接受了楚天都市报记者的专访。
搞航天三进三出
处逆境唯有学习
记者:您是怎么走上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动控制研究这条道路的?
吴宏鑫:有人总结,说我搞航天是“三进三出”。1959年我考入清华大学,首先面临的就是志愿的选择问题。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,对我触动很大。清华自动控制系是培养卫星控制专业人才的。于是我将原来志愿改为自动控制系。
然而自动控制系属于国防专业。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,不能填报,我很失望,就报了电机系。有意思的是,到学校报到时,老师问我是否愿意到自动控制系。我一听喜出望外,就进入到自动控制系学习。
在清华我读了六年书,前三年学基础,三年后分专业。我不合适国防专业,就报了自动控制与理论专业。1965年,毕业分配时,我很想去搞航天,却分到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,眼看搞航天无望。我们班当时23个人,有研究原子弹的,有搞卫星的。其中分到山沟沟的同学是最光荣的,因为去的是祖国最需要、最艰苦的地方。
没有想到1968年,自动化所一部分划归航天部,我如愿以偿分在502所。我就这样进入了航天队伍。没想到,仅仅过了一周,当时“文化大革命”席卷全国。我也受到了冲击,被关起来审查。这下我又“出”来了,其实算上后来,搞航天研究,何止“三”出。
记者:这次经历也成为您人生的转折点?
吴宏鑫:我被隔离审查,感到非常愤怒,发牢骚。但和我同时关在一个房间的是一位从美国回国的大专家、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。他默默地看书写东西。
有一天他问我:“你自己觉得有问题吗?”当时我就说:“我当然没有问题。”杨先生当时很平静地对我说:“你要是没有问题,该干嘛就干嘛,不要发牢骚,干等着国家给你平反。假如这期间你什么也没有干,把时间浪费,值吗?听了他的话,我想我能干什么呢?唯一能做的是学习。我在清华学的是俄语,于是开始自学英语以及控制理论等。这使我十年后一平反就能接着干。
我人生的一点体会,学习是处逆境最好办法,能克服烦恼和苦闷。
光看眼皮底下的
不是好科学家
记者:1978年您恢复正常工作后,为何选择航天器自适应控制当时国内无人涉足的新领域?
吴宏鑫:我原属于卫星控制方案组。杨嘉墀先生建议我另开辟方向,搞自适应控制。我当时对自适应控制一点不懂,后来到上海访问,知道了自适应控制。杨嘉墀先生又说,自适应控制现在在航天无用,但将来一定有用。我说我干。他又对我讲,你搞自适应控制,要有两种思想准备。一是领导不重视,你要准备坐十年冷板凳。二是由于航天风险大,你搞的东西不能在航天试用,必须先军民结合,在民用和航天地面工程上试用。我说只要以后有用就干。
这样又带来一个问题,搞自适应控制无法定岗位。后来我把航天工作岗位全部辞掉,这一来我的岗位津贴就少了。但我还是专心致志干自适应控制,到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。
记者:您当时的研究太超前了,相当于坐了多年的冷板凳,您认为最后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
吴宏鑫:杨先生曾说过,你搞研究的,要看到20年以后,光看眼皮底下的,不是好科学家。虽然我搞航天几进几出,但我一直是坚定不移、专心致志搞航天控制。
当然,创新也要敢于担当。当我在自适应理论方法研究有了一定成绩后,我又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工程设计方法。我的学生准备在航天飞船返回载入上用这一方法。这是个大胆的想法。当时很多人都怕有风险,要我表态安全没有问题。后来又在交会对接上也是争论很大,总是不放心。我提出,出问题由我一人负责,但成功了和我不发生关系。当时所长很支持我。现在这一套理论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航天与工业领域20多个项目。
智能控制不缺理论
更缺技术工人
记者:您近期的研究方向是什么?
吴宏鑫:我今年80多岁了,还在申请国家重大课题。目前主要是研究航天器的智能自主控制。我们的航天器和飞船,在太空中要能自主飞,怎样才能自主飞?就是通过智能控制。
记者: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吗?
吴宏鑫: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不是一回事。人工智能的面很宽,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思维;智能控制则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和具体应用。
目前人工智能应用很火的是大数据,但最早的应用是智能控制,整个控制系统无人参与。比如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无人机。现在科学家也提出,在航天里面深空探测应该让机器人上去,如到月球上去,到火星上去,都是通过智能控制的方式让机器人先去。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,也是全世界航天领域一个新的发展。
在工业系统中的一些危险行业,智能控制也有很多应用发展。比如冶金行业,高温、高粉尘、高噪音需要机器人。还有危险的工矿以及深海,深海7000米底下,由机器人去,都是要通过智能控制的方式。我国已步入老年社会,在家庭服务也有大量需求。万一老年痴呆了,如果能穿一个智能的鞋子,走到哪里都能知道。所以发展自动化、发展机器人,是历史的必然,对促进国家经济发展,改善人们生活质量、保障国防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。
记者:目前我国航天领域智能控制发展水平如何?在其他领域呢?
吴宏鑫:我国是航天大国,在航天飞船返回载入、卫星返回落点精度上,智能控制水平都是世界领先的水平。在国防需求和工业领域,智能控制的技术理论上也基本突破。可以说,我们和国外发达国家研究水平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。但目前看,要真正变成产业,还有相当的距离,主要是在工艺和材料上有差距。目前应用上最大的障碍是缺乏技术工人,理论有了,但是东西做不出来。这方面,需要在科技研究和转换上,继续埋头苦干,把资源和钱花在刀刃上,同时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术工人。
不可能所有学校
都是世界一流
记者:您此次担任湖北武汉高校的名誉校长,是对湖北和武汉有特别的感情吗?
吴宏鑫:十二年来,我每年都会来到武汉,见证了这个城市的蓬勃发展和英雄精神。我还担任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,近年来都会过来交流学习。
近年来,各地不少大学都提出世界一流、中国一流的办学目标。应该说学校有各种类别,有一类是要培养世界大师、顶级人物的,但是大部分学校是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。yd2333云顶电子游戏就是属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。我希望yd2333云顶电子游戏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。
记者:作为科研前辈,您对您的学生以及年轻一代有什么想说的?
吴宏鑫: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。我虽然老了,但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希望!希望同学们和广大青年要树立为理想不争功奖的思想,不被外界所影响,朝着目标,专心致志,持之以恒,实事求是,无私无畏!希望当代青年学子应该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,做到爱党爱国、自强不息、担当奋进,积极拥抱新时代、奋进新时代,让青春在为祖国、为人民、为民族、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,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。